高中二年级变化的大背景,便是文理分科(或七选三)。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弄清楚后,学生们需要对自己将来的进步科目有所选择、有所侧重。这可谓是学生们首次完全自己把握、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。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《高二历史要点概括》,助你金榜题名!
朝代更替
原始社会
奴隶社会:夏前2070-前1600
禹—桀
商前1600-前1046
汤—纣都城:殷
西周前1046-前771
武王—周幽王都城:镐京
春秋前770-前476
封建社会:战国前475-前221
二.阶段特点:中华文明的由来和奠基
三.特点表现
政治:国家的打造和初步健全
①国家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健全
a.禅让制:原始部落,民主选举
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,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,是历史进步的势必趋势。
b.宗法制:含义: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手段
目的: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,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、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。
核心:嫡长子继承制
内容:大宗小宗
用途: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;
②有益于凝聚宗族,预防内部纷争,强化王权,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块
②地方管理规范的产生和进步
b.分封制:目的:巩固周王室统治
含义:封邦建国,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,将宗族姻亲和功臣
分派到各地,广建封国,叫做诸侯国
对象:宗族姻亲、功臣、殷商贵族
义务:服从周王的政令;
承担军事义务;
按期朝觐和交纳贡赋;
派劳役为王室服务。
诸侯国:鲁齐燕宋卫晋
用途: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
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
形成了周王-诸侯-卿-医生-士的等级序列
瓦解:生产力的进步,井田制遭到破坏
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;
兼并战争;
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号码被封,先后改称王。
c.郡县制:商鞅变法确立
背景:政治:周王室衰微,诸侯争霸,分封宗法制崩溃;
经济:井田制瓦解,土地私有出现
阶级:地主阶级力量壮大
思想:法家思想
直接缘由:秦国落后,秦孝公需要变法
内容:废除世卿世禄制,奖励军功
废除井田,奖励耕织
打造县制,强化中央集权
用途: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,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。
经济: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
西魏—北周
东晋建康—南朝
隋
二.阶段特点:封建国家分裂,民族融合
三.特点表现
政治
①朝代更替频繁
②北方战乱多,南方相对稳定。
③北魏孝文帝改革:民族融合的典型渠道。
背景: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;⑵民族融合;⑶社会矛盾尖锐;⑷柔然强大的威胁。
内容:⑴均田制
条件:政府可以学会、支付大量的无主荒地
内容: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,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,承担徭役兵役。
影响:抑制土地兼并。
⑵三长制:内容: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——宗主都护制,改行三长制;
设里长、邻长、党长,即三长;
三长直属州郡
影响:利于加大中央集权。
⑶整顿吏治:拟定俸禄规范,任期考核制
⑷迁都洛阳
意义: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;
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进步,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兴盛的景象;
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。
农业:
北方:因为战乱,北方生产遭到破坏,北魏孝文帝改革,实行均田制,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进步。
南方:进步,和北方趋于平衡。
缘由:①中原人口南迁,带去了一流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,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,促进农业进步。
②南方相对安定,战乱少;
③统治者看重进步经济;
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;
⑤江南各族人民一同劳动;
表现: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;
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升;
③农业进步带动手工业、商业的进步;
④南方出现大城市,如建康。
用途: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。